聯網報警服務業是一個以安防報警技術為服務手段,以公共安全和人身財產安全為服務目標的特殊行業,是安防運營服務業的核心業務,也是國外成熟安防市場中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。
聯網報警服務業是一個以安防報警技術為服務手段,以公共安全和人身財產安全為服務目標的特殊行業,是安防運營服務業的核心業務,也是國外成熟安防市場中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,但由于國內安防行業發展時間較短,聯網報警服務業的發展水平與國外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,還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。
一、聯網報警服務業的發展現狀
國內聯網報警服務業發展尚處于初期階段,企業規模小、服務內容單一、區域發展不平衡等是當前主要的特征。
從運營企業的規模來看,截至目前,我國從事聯網報警服務的企業約3000家,年收入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不到10%,入網總用戶已超過百萬,但是,實現跨區域運營的企業數量較少,多數報警運營網絡尚未完成規模化建設。
從服務的范圍來看,主要以傳統的金融、商鋪、文博、學校、醫院、賓館酒店、政府機構、市政設施、交通、能源等為重點領域,居民家庭對聯網報警服務的需求還不高。不過,未來該領域的市場潛力和增長空間還很大。目前,行業服務內容相對單一,幾乎全都是固定區域防盜、防搶等的報警服務,機動車移動報警、家庭聯網報警、安防與消防聯動的大聯網報警服務不多。
從服務的區域來看,由于國內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性,聯網報警服務出現一線城市優于二三線城市、省會城市優于其它縣級城市的發展態勢,產業發展很不平衡。像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???、廣州、杭州、南京、濟南、福州、武漢、重慶、成都等城市,聯網報警服務業起步比較早,發展相對較好,業內比較領先的聯網報警服務企業大多集中在這些地區,且企業數量較多,入圍用戶規模相對較大,服務水平也相對較高。
二、聯網報警服務業規?;l展勢在必行
從國外安防行業近百年的發展經驗來看,在安防行業的用戶類型由政府、大型商戶向中小商戶、家庭用戶的轉變過程中,行業的創利模式也由產品銷售、工程安裝為主轉向開展聯網報警收取服務費為主;聯網報警服務業興起以后,為爭奪用戶,服務商之間通過不斷的收購、兼并形成了大型服務商,在逐漸占據安防行業的主導地位的同時,尋找出了聯網報警服務業的發展規律:在一定范圍內,入網用戶越多,規模效應越明顯,越能利用“大規模定制”來滿足用戶的多元化需求(如防盜報警、火災預警、醫療救護等等)。鑒往知來,可以判斷,國內的聯網報警服務業也終將走“規模創造效益,規模滿足多元化需求”之路。
回到國內,隨著聯網報警服務商不斷的宣傳和推廣,人們對安全需求的不斷增多,用戶對聯網報警系統的安裝也將會變得更加主動,聯網報警需求用戶將不僅局限于金融、寫字樓、文博、學校、醫院等傳統領域,沿街商鋪、居民和家庭用戶也將是一個重要的需求市場,為爭取更多市場空間,企業不得不向外開拓市場或跨區域運營,其用戶規模必定進一步擴大。
此外,隨著市場的不斷開放,必然有更多全國性跨區域的聯網報警大型運營商誕生,市場競爭將會更加激烈,企業淘汰、并購和重組將不斷上演,聯網報警服務市場將逐漸規范化,聯網報警服務費也將變得更加合理、甚至低廉。為此,大型的聯網報警服務運營商要獲得更多增長點,必然進一步擴大聯網用戶的數量,實現規模效應。
由此看來,規?;療o疑將是聯網報警服務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,但規?;粌H需要強大的市場需求來支撐,也需要政府、企業等多方共同的努力。
三、合力推動報警服務業的規?;l展
在聯網報警服務業,強大“安全服務”需求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們的安全意識,人們的安全意識越強,市場的需求量將會變得越大。目前我國聯網報警服務之所以出現推廣難度大,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安全防范的意識并不夠強,所以,聯網報警服務業要實現規?;l展,居民安全意識的提高意義重大,運營商要花大力氣做足宣傳工作,大力推廣和宣傳報警服務的應用,在居民安防意識提高的同時,引導居民享受“有償的”安全服務。
在政策支持方面,需要從政策、資金等方面加大投入和扶持。我國聯網報警運營服務業作為一個新興而具特殊性的服務行業,未來前景和發展道路與其所處的政策環境密不可分。近年來,聯網報警服務業的發展可謂是彌補了公安警力的不足,城市安全基本上得到了較好的保障,降低了發案率,提升了城市安全感,為社會的和諧與穩定發揮了積極的作用。但是,由于聯網報警運營服務業從業單位大都是中小企業,缺乏擴充資金,抵御風險能力較差,應當得到國家的大力扶持。為此,需要政府部門在政策上給予傾斜,在資金上給予支持。
除此以外,聯網報警服務業規?;膶崿F,除了不斷的進行企業收購、并購和重組外,創新運營模式、提供多樣化、個性化增值服務也很重要。現階段,在聯網報警服務的運營模式上,圍繞“人防+技防”、“人防+技防+保險”、“人防+技防+物業”等已出現了多種運營模式,如保安公司出資運營、自建處警隊伍的模式;保安公司出資運營、公安機關處警的模式,以及社區物業運營的局域網報警模式等。但是,由于商業用戶性質不同、消費水平等存在差異,運營商應針對不同性質的用戶,創新運營模式,不斷滿足商業用戶多樣化、個性化的需求。